在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推进智能制造被确定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发展智能制造有什么优势?面临什么问题?又将往哪个方向努力?
企业开始拥抱智能制造
6月12日,嘉陵集团“415摩托车焊接线”车间里,工人启动按钮后,两台焊接机器人开始动作一致地焊接一段弧形金属材料。仅仅花了28秒,它们就完成了工作,焊接面规则平滑。
工艺现场技术员李学亚介绍,这条生产线共使用了30台机器人,平均每60秒就能做出一辆摩托车的车架。
“在同样的时间内,1台焊接机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李学亚说,机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并且让产品质量更好。
嘉陵摩托车焊接车间这一幕,是我市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据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介绍,我市出台的《重庆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形成“研发+测试+制造+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正在实施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该行动的目的,旨在通过政策引导,用5年时间持续支持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在电子、汽车和装备等“6+1”支柱产业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建立以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集成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体系。到2018年,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提升至75%。
已有新兴互联网技术基础
智能制造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和模式的总称。
“更简单地说,智能制造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一种趋势。”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认为,智能制造涉及智能制造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我国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应在这四个方面努力。
早在2011年,我市就开始力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引进、培育了一批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
2014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近100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0亿元。
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6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
2010年4月以来,我市先后启动了“云端计划”、“大数据行动计划”及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2014年8月,随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开通,我市成为全国互联网互联互通架构中的重要节点。如今,全市网间互联带宽能力已达1030G,各项网络指标可比肩北上广。
基于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目前我市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中国联通西南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重庆)数据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容纳服务器规模达到5万台;全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已超过220家。其中一些企业在车联网、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研发的产品已经在全国领先。
在吴安看来,这些方面的成果,从智能装备供应、保障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新兴技术等方面,为我市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市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所在。”
亟待打通软件系统技术瓶颈
然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并非易事。
工信部软件和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表示,中国制造以往的电力驱动正在变成软件驱动,智能制造软件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核心。
事实上,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都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通过软件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零件和机器的互相交流,构建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
而在我市,软件业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营业收入仅为1351亿元,远低于双双突破5000亿元的北京、上海,与成都比也有不小差距。
“人才缺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我市软件业发展的两大原因。”吴安分析,受此制约,我市目前尚缺乏智能制造的软件技术服务、人才交流平台,企业普遍不知道从何着手打造智能工厂。
今年,重庆邮电大学将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研发平台。这个平台将承担的主要任务,一是致力于智能制造软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实验;二是培养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今后,它将与市内外企业合作,为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提供技术服务、输送人才。“目前,相关的方案已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工程学院教授张毅透露。
张毅认为,此举有利于缓解我市智能制造面临的软件技术等难题,政府可用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及研究机构搭建这样的平台。
“不过,仅仅靠这招还远远不够。”他说,因为智能制造不仅仅局限于在生产环节应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及互联网技术,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比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消费者直接与生产企业联系起来,可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等等。“这需要极具创新能力的互联网思维,但也是我市企业目前最缺的。”
吴安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建议,由于智能装备、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可为智能制造提供装备、技术支撑的产业已有一定基础,我市发展智能制造亟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千方百计打通阻碍软件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创新瓶颈,为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提供支撑;借力于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引导、激励企业用互联网思维去做生产经营。因此,有必要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金补贴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吸引互联网高端人才及企业创新软件技术、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激励机制。